三毛原名陈懋平,今年是她逝世三十周年。她是中国最著名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上海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以及西班牙国家旅游局携手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近期上映的纪录片《 三毛:沙漠新娘》。
《三毛:沙漠新娘》
该纪录片由导演Marta Arribas和Ana Pérez De La Fuente执导,在北京和上海首次放映。纪录片讲述了作家三毛的生活以及其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当时,三毛大获成功,她是充满传奇色彩生活的主角,纪录片将她的爱情、冒险、文学和悲剧交织在一起。
影片放映结束后,两位导演从西班牙通过Zoom平台向大家问好并解答大家的问题。
在作家三毛逝世30年后的今天,她的作品仍然名列于最畅销的中文书籍。数以百万计的读者通过文字,见证了她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游历西语世界的经历,她无疑是中国和西语国家之间的桥梁。三毛是新女性的象征,她的人生更是一部非凡的戏剧作品!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歌手齐豫在1979年唱的这首歌曲在当时风靡一时。尽管由于某些政治解读,《橄榄树》这首歌曲在台湾被禁唱将近十年,但仍然传遍亚洲,甚至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哼唱着它的歌词。歌词的作者三毛是中国最著名的女性之一。或许,是远东第一位女性嬉皮士。
她是极少数周游世界的女性,不愿意循规蹈矩,也是把玛法达带到中文世界,教会她说中文的人。她是独一无二的。三毛环游世界时,旅行还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奢侈, 三毛却跨越空间的界限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的旅行。三毛是译者、作家,也是名流,通过她的经历,在纪实和故事之间,她创立了一种新的情感教育:不仅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女性榜样,还为中国公众打开了未知的视野。
撒哈拉沙漠,加那利群岛和拉丁美洲对亚洲读者来说几乎是创造和想象出来的地方,是不可思议的目的地。“我从来没有去过三毛谈论的地方,但是她的文字让我认识了它们。”三毛研究会会长白马边喝绿茶边解释道。
三毛,图片来源:Creative Commons
而事实上,人们所熟知的Echo Chen(原名陈懋平)的生活,其实从一开始就围绕着旅行展开。三毛(Echo)于1943年出生在重庆一个富裕的基督徒家庭。在日本全面侵华后不久,她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搬到了南京,但在三毛五岁那年,全家又乘坐渡轮去往台北。留在大陆的只有三毛祖父在定海的家,现在已经修缮,成为三毛纪念馆。
“Echo拥有广阔的世界观。她的思想与当时的女性不同,非常有个性。她十三岁就辍学了。”三毛的弟弟陈杰说。妹妹(因三毛在家庭中是二女儿而被如此称呼)曾被数学老师指控作弊。老师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零,并命令她围着学校走一圈。三毛从此再也没有去过教室,而学校中的学习日程只得由私人课程代替。
三毛,图片来源:Creative Commons
“白羊座是创造力,积极向上,女性化,富有同情心,敏感爱哭,爱幻想,骄傲且忧郁的代表。对物质财富不感兴趣,更喜欢活在幻想中。另外,白羊顾家且热爱大自然。”三毛正好契合了这个星座所有的特点。六十年代初期,三毛已经发表了一些故事,据她弟弟所说,在这些故事中三毛讲述了内心的悲伤。其中两篇——《惑》和《雨季不再来》发表在《无处不在日记》中,由西班牙出版社拉塔(Rata)译成西班牙语。
只有小学学历的三毛在1964年被获准研习哲学,但在大三那年她辍学前往欧洲学习德语和西班牙语。当时,马德里的中国人并不多,但已经有营业的中国餐厅了,餐厅由台湾驻罗马大使馆的厨师创立。这位厨师名叫苏耀明,是三毛父亲的朋友,因此她住在这位厨师的公寓里。
葛罗一家八个孩子就住在楼上。“她显然是充满异国情调的,并且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当时只有16岁的荷西·马利安对她一见钟情。这是他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的。我原先并不知情,但荷西向三毛告白,三毛因为比荷西大八岁,以他太年轻的理由拒绝了他。”卡门·葛罗(荷西姐姐)在阿尔梅里亚的家中讲道。
在游历欧洲和美国后,三毛于1970年返回家乡,能讲德语,西班牙语和英语。她在大学教书,并和一位比她大二十岁的德国教授订婚了。但这位未婚夫却在婚礼前夜猝死,而三毛毫不犹豫地选择割腕自杀。据说,这不是她第一次有自杀的想法,但是那时人们很少谈论抑郁症或精神疾病,因此三毛最后在悲伤中逃离,回到了西班牙。
“白天,我将思念你的笑容并以此存活/夜晚,星星将与我为伴/你将如一束阳光,照亮我漫漫前路/我走了,但我向你发誓明天我即归来”,当尼诺·布拉沃在西班牙的广播中这样唱时,荷西·马利安服完军役,已然是个真正的男人了:蓄胡须,穿合体的衬衫,有些紧身的喇叭裤。当时三毛已经离开西班牙五年了,但荷西并没有忘记三毛。最终,两人在初次相识的康塞普西翁区的同一层楼相遇。借着一个吻和一朵花:这次他们坠入爱河并决定步入婚姻殿堂。
三毛和荷西,图片来源:Creative Commons
“那时没人知道他们在约会,有一天他们两人约我并跟我说了他们的计划。’你的父母不会喜欢我’,三毛对我说,我回答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是中国人’。但我的父母从未反对过这场婚礼,”卡门·葛罗回忆说,并声明是她本人将相关文件带到了西班牙驻葡领事馆里,那里有台湾设立的办公室,方便他们办理结婚手续。
1974年,两人前往撒哈拉沙漠(那时仍为西班牙殖民地)并在那里结婚。三毛用香菜装饰帽子,荷西用骆驼头骨作为结婚礼物。“明天结婚三毛”,是三毛发给家人的电报中唯一写下的文字,至少她是这样叙述的。她的故事尽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但却有虚构的成分。她在自己的一篇纪实散文中写道:“我一直想成为讲故事的人。”
在西撒哈拉首都阿尤恩中一间坐落于撒哈拉沙漠、沙丘和墓地间的郊野房屋中,三毛向台湾《联合报》投稿,被编辑部采纳。她的第一个故事《沙漠中的餐馆》立刻获得了成功。三毛这个笔名是她为了纪念漫画里的流浪男孩“三毛”而取的,一时间她变得家喻户晓。
海市蜃楼,从天窗掉进餐厅的山羊,偷鞋子的邻居,如强奸一般的婚礼,奴隶,咒语,独立叛乱甚至无趣的海外侨民,一切都在这里发生,而三毛讲述了她如何获得面条及装饰房子的经历。共同生活的面孔,邻居的八卦或是街区巫医的变化,都展现了她充满冒险气息的生活,这些日子充满日常的烟火气息,但又不失三毛浪漫的视角。
《玛法达》1980年版,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三毛是漫画《玛法达》的译者,并且笔名也来自于漫画,她热爱冒险。“她的风格看起来很简单,但也很有难度,使用了很多隐匿的互文手法”,三毛著书的西班牙语译者艾琳·托·卡罗焦评论道。
她在自己的文字中以绝对的女英雄形象出现,独自旅行,好奇而洒脱,不困扰于伴侣或孩子(在儒学文化中这两项要求几乎是女性无法回避的),她掌握四种语言并与每个人交谈,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这在那时的中国是极为叛逆的形象。几乎如同季诺笔下的玛法达一般。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绝对不想失去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所以我一遍又一遍地重申在婚后我将仍拥有自由的灵魂,否则,我不会考虑结婚。”她在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中这样写道,尽管后来她也会担心房子是不是干净,食物是不是煮熟了,丈夫和客人是不是满意,甚至她拒绝了时不时出现的所有追求者。这一结合非常完美:既推动了她自由梦想的实现,同时女性读者们也从中获得了共鸣。
粉丝们的信很快就纷至沓来。信件太多了,以至于三毛的父亲根据他们要求的回应类型将信件进行了整理。三毛这些年来的著书被用西班牙语汇编成《撒哈拉的故事》,这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于1976年完成,当时三毛荷西夫妇遭遇了绿色进军(摩洛哥政府发起的占领撒哈拉的群众游行),最终被迫离开非洲。
三毛和荷西在海上,图片来源:Creative Commons
加那利群岛是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也是新时期的标志。当时三毛在东方已颇为出名,但是在拉帕尔马岛或特内里费岛,鲜有人认识她。在这一时期三毛除了旅行、绘画、写文章外,还通过荷西了解到玛法达并开始翻译。根据1980年版《玛法达》的记载,荷西在沙漠中唯一的书店里买到了这本漫画。
经过必要的改编后,中文版本的《玛法达》成为了畅销书。根据鲁宾·波斯塞发表在《当代》的研究,不仅蛋黄酱被改成了酱油,米格利托的仓库也变成了马先生的商店,一些政治指涉也被省略了。玛法达变得不那么犀利了。
对于三毛来说,这是很稳定的几年。这一时期的故事被收录于《加那利的故事》中出版,内容包括巫师,赶集人,当地首批中国游客,她的姻亲,当然还有她的丈夫——荷西。
卡门说:“荷西处于热恋中,他对三毛的评价一直很好。只有一次当我去拜访他们时,荷西对我说‘你看三毛生病了,她不想见任何人……我娶了一个非常敏感的女人,任何事情都会让她生气。’”三毛也在自己的纪事录中也记录了类似的情节,尽管尚不清楚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
1979年,三毛的父母第一次去加那利看望了女儿,并认识了他们的女婿。那是他们唯一的一次会面:荷西在水下捕鱼时溺水身亡。三毛说:“如果我的父母当时不在这里,我会投水自尽。”
加纳利群岛“橄榄树”纪念雕塑,图片来源:Creative Commons
三毛最终没有这样做,但她变得不一样了,之后她回到了台湾。除了上课,写作和公开采访外,她还与荷西进行了灵魂对话。她的弟弟说:“我看到了她在与荷西精神相通时所画下的画作。尽管只是或大或小的圆圈,但她向我解释了这些圆圈的意义。”三毛说她知道她的丈夫在哪里,以及他们将何时再见。
那时三毛已经是一个文化偶像,是社会中的怪人。她的书从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流传,一开始是复印的盗版,后来有了简体中文版。她立时声名鹊起。在一个从集体主义演变而来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位谈论欲望和自由的女人。
1981年,她还代表台湾一家报社来到拉丁美洲。在六个月的游览中,她访问了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秘鲁、智利和阿根廷。尽管旅游中的写作极为匆忙,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诙谐幽默仍未改变。亚洲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了解拉美市场上卖什么东西,住宿环境如何或出租车司机的种族主义言论。在阿根廷,她似乎还和一个高乔人擦出了火花。
《万水千山走遍》,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回程后,她出版了《万水千山走遍》以及其他书籍,并于1989年访问了中国大陆。在出生40年后,她再次踏上了故土。录像带展示了她乘船到达故乡的经历,她被数十人和录音机包围着,惊讶,难过地哭泣,紧抱着先祖坟墓。“爷爷我回来了。如果你想我和你一起离去,我就去。”她在墓碑前哭喊道。相机记录下了她手握一抔泥土的这一刻。
“她压力很大。在最后的时光中拒绝接受采访和谈话。只有家人能够看望她并且必须先征得她的同意。”她的弟弟说。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台北一家医院中接受治疗,她拿起长筒袜,夜里上吊自杀。年仅47岁,出版了二十本书。
家人决定将她火化并用真名埋葬她。尽管和数百个壁龛在一起,人们还是能一眼就认出三毛的墓。她的墓以及荷西在拉帕尔玛的墓前总是摆满了游客留下的鲜花。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班牙国家旅游局、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